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卯足了劲让孩子参加早教班、阅读书籍、学钢琴、学画画...这么多的早教项目密集的用眼,可能会让孩子小小年纪就视力受损。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何为近视及怎样预防、治疗近视。
近视,是眼睛看不清远物、却看清近物的症状。在屈光静止的前提下,远处的物体不能在视网膜汇聚,而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因而造成视觉变形,导致远方的物体模糊不清。
一、 近视的分类及前兆
1.根据近视的程度分类
1)低度近视 屈光度低于3.0D的近视。
2)中度近视 屈光度3.0D-6.0D的近视。
3)高度近视 屈光度大于6.0D的近视。
2.根据屈光状态分类
1)轴性近视 眼的各屈光成分基本正常而眼轴偏长。大都多近视可归于轴性近视。
2)屈光性近视 眼的屈光间质的屈光力过强,而眼轴正常。
3)曲率性近视 最常见的是角膜或晶状体曲度增大,如圆锥角膜,大角膜或小角膜,角膜移植术后,球状晶体或小晶体等。
4)调节性近视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使用调节,出现调节紧张或调解痉挛引起的近视,经休息或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近视状态消失,这种现象为调节性近视,也被称为“假性近视”。
3.按近视的性质分类
1)单纯性近视 绝大多数发生于青少年期,进展缓慢,屈光度偏低,矫正视力佳,随着身体发育的停止,近视眼的近展趋于稳定,这类近视为单纯性近视。大多数后天性近视可归于此类。
2)病理性近视 又称为恶性近视、变性近视、高度近视、进行性近视等,属基因遗传性近视或先天性近视。其特点是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即发生,有遗传因素。发展快,呈持续进行性加深,青少年时期近视程度进展明显;近视度数大,一般6D以上;眼轴明显延长,眼底病变早期出现并呈持续进行性加重;视功能明显受损,远视力低下,常不能完全矫正,大多数患者近距离视力尚可,严重者近视力也低于正常。
家长怎样才能发现孩子视力减退呢?在视力减退之前,儿童近视的发生是有预兆有信号的。
1 看书时间一长,字迹就会重叠串行,抬头再看前面的物体有若即若离、浮动不稳的感觉。
2 看书一段时间后,看黑板或远处看不清,要过一会儿才清楚。
3 看电视时不自觉地往前坐或身体往前倾,经常会出现皱眉眯眼的习惯等。
这些都是眼睛睫状肌调节异常的表现,是由视疲劳所致。
另外,有的少年儿童因为视物不清会不自觉的用手揉眼睛, 如果不注意卫生会容易发生霰粒肿、麦粒肿、睑缘炎、结膜炎。建议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这些不正常习惯,预防孩子近视。一旦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眼科进行验光,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散瞳验光,以得到准确的数据。
二、近视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根据流行性调查研究,与近视相关的因素如下:
1)用眼姿势不当。
近距离用眼;经常闭着或者盖着一只眼睛;歪着头使用一只眼睛;斜视或不正常眨眼。
2)教育/收入。
研究显示,中国中等收入的省份近视眼居民是较贫困省份近视眼居民的两倍。这则调查也进一步论证了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般来说,近视眼与更高收入、城市化水平和教育水平存在联系。
3)人种/民族。
研究表明,亚洲人多发近视可能和人种有关,因为在亚洲的近视人群中属于病理性近视的高度、超高度近视患者特别多。
。
4)家族史。
家族史主要表现为父母-子代的关联性最强,但是这里可能同时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实际上是家庭教育/生活习惯因素)。自己近视的家长们更要及时干预孩子,一是要预防近视的发生,二是一旦出现近视会,要阻止近视的进一步恶化。
5)户外活动时间。
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眼发生成反比,是保护因子。白天充分的户外活动可以预防儿童近视的发生,但不能阻止近视继续进展。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少于1-2小时的6-14岁儿童更容易发生近视。
6)光谱环境(色觉因素)。
近年来受到关注。在阳光充沛的情况下用眼,长期接受紫外线的照射会增加晶状体的密度从而影响屈光;节能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然而与此同时,由于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长时间接受电子产品屏幕蓝光辐射,也会加快近视的发展。
近视的预治很重要,一定要掌握正确的用眼方法,才能有效的控制近视的加深。以下就是一些保持眼睛,防止近视加深的具体措施。
指导意见
:
1)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写字姿势要端正,离书本距离一尺,不要趴着、躺着看书,不要在强光或昏暗的地方看书,看书时间不要持续过长,每看书50分钟左右就要让眼睛休息一会儿,眼睛向远处望一望。
2)限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不宜长时间看电视,不能长时间玩电子游戏。
3)做眼保健操。
眼保健操对于消除视疲劳、保护视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每人都能做到的日常防护。
4)多外出。
多参加室外活动,多看树木、花草等绿色的植物,经常走出楼群,在视野开阔处极目远眺。
5)定期检查视力。
发现视力下降要及时诊治,近视程度加深时要及时重新验光配镜。
三、饮食调治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在饮食上除了供给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外,以下几类食物是不可缺乏的。
1)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如果维生素A不足,则视紫红质的再生慢而且不完全,暗适应时间延长,严重时造成夜盲症。如果膳食中维生素A继续缺乏或不足将会出现干眼病,此病进一步发展则可成为角膜软化及角膜溃疡,还可出现角膜皱折和毕脱氏斑。维生素A最好的食物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禽蛋等;胡萝卜、菠菜、苋菜、苜蓿、红心甜薯、南瓜、青辣椒等蔬菜中所含的维生素A原能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
2)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维生素C可减弱光线与氧气对眼睛的损害。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柑橘、柿子椒、西红柿、柠檬、猕猴桃、山楂等新鲜蔬菜和水果。
3)硬质食物
经常给孩子吃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增加咀嚼频率与力度,可促进小儿视力的发育,日本的一位名叫船越的教授为此做了专门调查,资料显示,常吃细面条一类软食的孩子很少使用下巴部分的咬肌,这是造成视力异常的一个重要祸根,
日本秋田大学医学院卫生学教研室的岛田副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常吃不需咀嚼力的柔软食物的学生中,视力差的人特别多;而常吃硬食者,视力差的人很少。这是因为咀嚼力可增加面部肌肉包括眼肌的力量,使之具有调节晶状体的强大能力,避免近视眼的发生。比较适合儿童的硬质食物有:胡萝卜、水果、甘蓝、动物骨、豆类等。这些食物既耐吃力又富含养分,特别值得推荐。
4)含钙食物
钙是我们较为熟悉也颇为重视的一种矿物元素,但大家对它的认识还是集中在增进骨骼发育、防止儿童佝偻病等方面,很少将它与眼睛的发育联系起来,然而医学专家们指出,钙
的缺乏是造成视力发育不良乃至形成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科学依据是:眼球如同一个盛满清水的塑料小囊,如果钙元素缺乏,“其液压”就会忽高忽低,不能保持正常状态,这种状况就像一个正在亮着的灯泡,很容易被忽高忽低的电压
烧坏一样。眼球如果缺少了钙,可使发育异常而形成近视。
含钙食物有:牛奶、豆制品、鱼虾、动物骨等,还要注意搭配动物的肝脏、蛋黄、绿色蔬菜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以增加钙的吸收与利用。
5)含铬食物
铬元素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矿物元素,在眼球发育中的作用是使其渗透压保持平衡,否则可导致晶状体鼓出变凸,致使眼的屈光度增大,而成为近视眼。根据专家的测算,儿童每
天约需铬50-200微克。含铬食物有:谷物、肉类、乳酪及蛋黄等,应多给孩子安排。
四、日常近视矫正存在的误区
出现近视后,第一步治疗就是及时矫正视力,不矫正的近视进展更快。很大一部分的家长在对孩子视力矫正上存在误区。
误区一:孩子太小别戴眼镜
。
经常有眯眼看人、看东西的儿童的父母说:“别让孩子那么小就戴眼镜,戴了就摘不下来了。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和非常有害的!儿童正处于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保证完整、健全的视觉,最重要的就是双眼能同时看到一个清晰的视网膜(眼底)像。近视眼如不及时矫正,长期的视网膜模糊像,一方面会诱发眼轴的进一步加长,使近视度增加,甚至引发弱视、斜视;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表现为对外界新事物的兴趣降低,生活范围缩窄,重者影响智力发育。
误区二:近视眼镜越戴度数越深。
青少年时期近视度数增加的原因,除遗传因素外,最主要的是过重的用眼负担和不科学的用眼习惯。身高快速发育期,往往近视度数也增长较快。因此,在科学、合理矫正的基础上,近视度数是否增加与是否更换眼镜无关。
专家建议青少年应每3-6个月做一次屈光检查,定期检测视力变化。矫正视力过低者需要重新验光,并更换合理的屈光度镜片。
误区三:近视镜不能配的太清楚。
近视的完全矫正是将近视矫正为正视,用以恢复调节与集合之间固有的正常关系。长期戴欠矫眼镜,眼睛看近物时不用调节或少用调节,为了维持双眼单视,两眼视轴一定要集合起来,这样调节和集合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紊乱。如果使调节像集合靠拢就要产生过度调节,因而引起睫状肌痉挛,即人为的增加了近视度数;另一方面是集合向调节靠拢,即像低集合方面发展,产生眼外肌肌力不平衡,当肌力不平衡不能维持时,双眼视功能就会被破坏,只靠一眼看物,另一眼偏向外侧,成为暂时性交替性外斜视。对于配镜度数的高低,验光师会根据孩子的视功能情况合理给予,家长不要盲目干预。
误区四
:
盲目各种近视“治疗”。
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治疗近视的仪器、疗法(按摩、针灸等)已经让众多的家长上当、受骗。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些治疗手段往往对舒缓眼疲劳可能有所帮助,对假性近视的恢复视力有一定作用,而对真性近视(近视眼)无任何帮助。到目前为止,近视眼最有效的矫治手段仍让是光学矫正--佩戴合适的眼镜。
那矫正视力有哪些方法呢?目前市面上有框架眼镜、隐形眼镜、角膜塑形镜、渐进多焦点眼镜。因此,如果孩子视力出现下降,家长应抓紧时间到正规的眼镜验配机构让孩子接受检查,请专业人员帮助制定合适的矫正方案。
说了这么多,家长们应该对儿童近视有了基本的了解,在对待孩子近视的问题上应该要更多的关注,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本文地址:http://www.ym836.cn/871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