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点名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代码:100213/105117
批准时间:1986年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始于江西高等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成立时的大五官科。1952年邓泽材教授创建了我省第一个耳鼻咽喉科并任主任。此后,罗碧涛教授、甘长云教授、黄伟坤教授、张志超教授、胡吉如教授、刘少英教授、徐中生教授、夏华教授等一批优秀的耳鼻咽喉科专家先后加入。在他们的努力下,科室的医疗技术水平始终居于全省领先地位,是我省耳鼻咽喉专业医疗、教学及科研中心,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省内外知名专家。2005年经江西省卫生厅批准,耳鼻咽喉科更名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范围进一步拓展,同时开始了各亚专业的建设。2015年被江西省科技厅确定为“江西省变应性鼻炎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西省人工听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我科主要含耳科与侧颅底外科、耳内科、鼻科与前颅底外科、咽喉-头颈外科4个亚专科方向。六十余年艰辛历程,科室始终保持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为我省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 人员结构:
科室现拥有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团结协作的学术队伍。现有在职医师28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7人);博、硕士25人。目前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8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科室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才、江西省首届青年科学家、赣鄱英才“555”领军人才、江西省卫生系统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优秀人才。
二、教学设施:
科室拥有丹麦产电测听仪、声阻抗仪、耳声发射仪、美国产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仪和多频稳态仪、前庭功能检测仪、面神经测试仪、多台德国产鼻内窥镜及美国产鼻切割器、日本产Olympus电子喉镜和纤维喉镜、德国产蔡氏S7型、S88型、NC-4型、P-900耳用显微镜、多台进口耳显电钻和数量充足的进口耳显微器械、科医人CO2激光器2台、多台耳鼻咽喉科专用诊疗台等,是目前我省设备最好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为科室医疗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临床和教学资源:
科室分二个病区,总床位数为123张,长期床位使用率100%以上,平均住院日为5.4天。年收治住院病人7000余人次,手术5000余人次,其中3级以上手术占70%;年门诊量110000余人次,年急诊量5000余人次,为全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科室。
四、研究生培养及科研:
我科1986年获江西省首批硕士学位授以单位,2011年获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完成南昌大学本科、成教、硕士、博士的教学工作,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科医师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4年,我科培养的南昌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一个博士生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这是我省第一个自己培养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博士研究生。目前我科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81名。同时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12名。2022年我科计划招生数为:学术型博士研究生2-4名,专业型博士研究生3-6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6-10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10-15名。
我科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八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及重点支撑科研项目20余项,省卫生厅重点项目5项,学术带头人计划2项,省教育厅、卫生厅一般项目80余项,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题 1项的科研工作。形成以生物材料、镍钛支架在喉气管手术中应用、鼻黏膜辐射性损伤与防护、变应性鼻炎发病机理、难治性鼻-鼻窦炎发病机理、人工听觉技术、喉癌的基础研究等方向的系列研究。先后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
五、研究生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掌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和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研究前沿及其发展方向。能独立处理本专业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掌握本专业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以及独立从事本专业教学、医疗、科研工作的能力,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和助教工作工作水平。掌握1门外语,完成1篇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硕士学位论文。学习年限:经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录取的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培养方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位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第三阶段:进行专科定向培养,包括各专科病房进一步的临床训练,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实验室训练,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与临床教学等。研究生在读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校、院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考核方式:1、公共科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3、中期考核: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申请者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写出文献综述,提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申请,由医院职能科室或教研室根据其研究方向邀请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参加开题报告会,听取有关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申请者完成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评阅,经导师同意,由研究生院医学部会同院系按本学科专业组成答辩委员会统一按照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程序和要求进行论文答辩。
经费及待遇 经国家统一考试录取的研究生的培养经费及待遇,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图1 科室合照
图2 科室护士站
图3 电子喉镜
图4 全省首台SRM-IV良性阵发性眩晕诊疗系统
图5 成功举办首届赣鄱耳鼻喉论坛,暨国家继续教育项目“眩晕疾病的规范化诊断及治疗新进展”、“规范化的鼻内镜技术及延伸”、“人工听觉技术临床应用进展”学习班
科室导师简介:
刘月辉,男,57岁,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本专业博、硕士学科点负责人,博士学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上岗时间1999年,本年度上岗科学学位及专业学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1、耳显微外科及听力重建、人工听觉技术;2、变应性鼻炎的基础与临床。先后主持国家“八五”攻关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科委及省卫生厅重点及一般项目等课题20余项,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萍乡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国内外发表各类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为江西省首届青年科学家,江西省卫生系统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及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委员、江西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睡眠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会常委、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Pan Asia Academy of Facial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中国区副主席、江西省睡眠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耳科学杂志》、《临床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近年来培养博士6名,硕士38名。
刘红兵,男,52岁,主任医师、教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科主任,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上岗时间2012年,本年度上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鼻科学基础及临床、鼻内镜延伸外学技术。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10余项。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3项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及验收,发表SCI收录论文10篇,国家级核心论文50余篇。江西省卫生系统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鼻炎鼻窦炎专家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耳鼻咽喉装备专委会委员、江西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分会常务委员、江西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整合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睡眠医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睡眠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专委会委员、Pan Asia Academy of Facial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y 中国区常务委员、江西省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审专家、《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杂志编委。近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13名。
朱新华,男,54岁,主任医师、教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研室主任,医学博士,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科研型及专业型),上岗时间2015年,本年度上岗科学学位及专业学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鼻科学基础与临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省级课题五项,排名第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厅课题六项,获江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一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2篇,国家级核心论文50余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过敏科学分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华东地区协作组江西省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鼻眼过敏疾病学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耳鼻咽喉科学组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睡眠医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睡眠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江西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委兼总干事,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务委员。《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中国耳鼻咽喉文摘》杂志编委,《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特约审稿专家。近年来培养研究生13名。
徐红,女,52岁,主任医师、教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科副主任,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上岗时间2005年,本年度上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咽喉头颈肿瘤和嗓音医学基础及临床。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2项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及验收,发表国家级核心论文20余篇。江西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食管反流病学会委员;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门诊分会主任委员;江西省健康服务行业协会疾病管理分会理事长;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常务委员;江西省健康服务行业协会健康管理与促进产业分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委员;江西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分会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急危重症医学分会委员;江西省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近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
杨春平,男,49岁,主任医师、教授,上岗时间2015年,博士学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本年度上岗科学学位及专业学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鼻科学的基础与临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课题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国家级核心论文多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分会委员、江西省睡眠医学会第一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
刘建国,男,44岁,副主任医师,上岗时间2017年,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本年度上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咽喉头颈肿瘤基础与临床。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其中排名第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篇,国家级核心论文10余篇。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青年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抗癌协会第一届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西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会常委;江西省睡眠医学会第一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
谢冰斌,男,39岁,副主任医师,上岗时间2021年,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本年度上岗科学学位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1、听觉医学;2、耳显微外科及听力重建、人工听觉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6篇,中文核心论文10余篇。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IAPA)终身会员(life member);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青年常务委员;江西睡眠外科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耳科学杂志》第九届编委。
李俐华,女,38岁,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赣江青年学者,上岗时间2021年,博士学位,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本年度上岗科学学位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耳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目前主持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西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文章5篇,其中一篇sci入选欧洲突发性耳聋指南。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嗓音言语分会委员;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嗓音言语分会委员。
欢迎同学们报考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生,有关学科点情况的其他问题可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15979022986 13576905702
联系人:朱新华 柳佳丽
本文地址:http://www.ym836.cn/341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